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 > 佛學講座> 馬六甲佛學講座 深入《大寶積經》大乘精神

佛學講座

字級

馬六甲佛學講座 深入《大寶積經》大乘精神

【人間社 姚棕予 馬來西亞馬六甲報導】 2025-06-16
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中馬協會馬六甲分會主辦佛學講座,6月13日邀請佛光山東禪寺如富法師在馬六甲佛光會所主講《大寶積經》節錄,現場近40位佛光人和大眾齊聚一堂,法喜充滿。如富法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帶領大眾瞭解這部中國佛教五大部經典之一的內涵,從經題釋義、譯者背景,到經典中所蘊含的大乘精神,層層深入,令大眾深受啟發。

《大寶積經》是由唐代高僧菩提流志歷經多年彙集翻譯而成的佛典巨作,內容廣泛,強調菩提心、大悲願、與空慧並行的菩薩行。如富法師特別選講〈無垢施菩薩應辯會〉與〈普明菩薩會〉,引導大眾從「放光四法」、「得大財富」、「退失智慧」與「得大智慧」四方面,修學大乘行者應具備的信願與行為。

講座中,法師亦援引佛教典故,帶出佛法的平等精神與覺悟智慧。法師講述佛陀時代一位名叫孫陀羅的弟子,他原為清理糞便的首陀羅,因身分自卑而不敢親近佛陀。佛陀卻慈悲接引,並告訴他:「清淨身外之穢,與清淨內心之染,皆是修行。」孫陀羅因而安心修道,最終證得聖果,印證了佛法平等無差別,眾生皆可成佛。

另一個故事來自日本禪宗名僧一休禪師。有一日,他造訪一位將軍的宅邸,看見廳堂中陳列許多古董寶物,其中有一支據說曾由皇帝使用的拐杖。一休問將軍:「這拐杖多少錢?」將軍驚訝道:「一位出家人怎會買古董?」一休微笑回答:「我並不執著於物,只是提醒您,那些被皇帝、聖者用過的物件,終究也會歸於塵土。珍貴的,不在物上,而在人的覺醒。」借此提醒大眾應以法為寶,不執著於外在形式。

最後,法師以「恆順眾生,未成佛道先結人緣」的大乘精神,鼓勵大家在人我互動中修學慈悲包容,以智慧引導,以正信行道,讓佛光普照人間。

講座在如富法師引領大眾齊唱〈讚佛歌〉中圓滿,現場充滿莊嚴與感動。許多與會者表示,今夜不僅增長了佛學知識,更感受到佛法的智慧與慈悲,願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中,自利利他。
12345678910第1 / 200頁
追蹤我們